近日,《华夏酒报》记者在参加多场葡萄酒相关活动时发现:无论是品酒会还是专业评审体系,只要国产葡萄酒登场,总会被有意无意地置于国际标准框架下进行评判——诸如“风格近似波尔多”“带有纳帕谷的影子”等评语屡见不鲜。事实上,这种以国外体系为参照的评价习惯由来已久,甚至在国产酒的酿造过程中,也难以避免其影响。
但在交流中,也有观点提出,既然中国葡萄酒属于工业产品,且相关法规标准与国际不尽相同,我们是否应当用自己的评价体系?那么,什么样的标准才能真正客观、公正地衡量中国葡萄酒的品质与特色?
有学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品鉴方面,并不存在所谓的“外国标准”与“中国标准”的根本差异,甚至并没有一种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标准,市场才是最终的评判者。中国并不缺少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也未必需要刻意追求国际认可,但中国葡萄酒确实发展起步较晚。中国葡萄酒要在市场上与早已占据优势的国外葡萄酒同台竞争,只能把其作为目标。
曾深度参与中国酒庄葡萄园管理的归普资深葡萄酒讲师吴坦对此持相似看法。他认为,中国葡萄酒与世界上任何一个葡萄酒生产国的葡萄酒都处于平等地位。
“什么样的酒更好,除了专家意见,更多是由消费者真金白银买出来的。等到海内外消费者用足够高的消费额塑造出属于中国葡萄酒的高端产品时,自然会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审美。”吴坦对《华夏酒报》记者分析指出,目前,中国精品葡萄酒还远没有取得商业意义上的成功,此时将酒送给知名国外专家进行评判,并非不自信,并非向所谓的国际标准低头,而恰恰是中国葡萄酒敢于向世界先进看齐,敢于追求进步的体现。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葡萄酒,当时都曾不被主流消费市场认可,它们如今的成功,走的就是一条开放、竞争,从而逐渐被认可的道路。
“因此,我支持中国精品葡萄酒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但并不支持所谓的‘中国标准’。我们不应强推中国标准以脱离国际化竞争,我们也不应该妄自菲薄惧怕竞争。等到有一天,中国精品葡萄酒的市场影响力能够比肩一些传统葡萄酒产国之时,或者在某些方面做出了独一无二的特色之时,所谓的中国标准,或者更准确说是中国特色,便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吴坦如是说道。
的确,“师夷长技以制夷”,其本质在于学习先进,进而实现超越。澳门永利侍酒师也指出:“葡萄酒本身是一种外来文化,国外品牌知名度更高,加之存在‘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消费心理,这些因素都影响了评判倾向。此外,国外葡萄酒历史悠久、技术成熟,同价位段产品的品质稳定性通常更强。”她认为,中国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原产地命名保护制度,逐步普及相关法规,通过清晰的品质标识和产区认证,提升市场信任。尽管这一过程可能漫长,但产业亟须加强监管与整顿,推动各产区打造真正具有代表性的产品,避免良莠不齐影响整体声誉。
说到底,我们既不应盲目套用国外标准,也不必刻意强调中国标准,而应回归“消费者标准”。更准确地说,是本土市场消费者的真实选择。毕竟,消费者认可的,就是最好的标准
网站也是有底线的